手机站

南安金山村挖出1.6米高石雕“门神”

2017-03-10 阅读:3463


傅氏后人从傅应嘉墓中取出的石雕。
“我们在清理抗倭英雄傅应嘉古墓时,挖出一块石雕。”8日上午,南安市民洪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595-26531010,称该石雕类似“门神”,高达1.6米,极为罕见。
发现 古墓下挖出方形石雕
8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安市霞美镇金山村,在洪先生的带领下来到傅应嘉墓地。只见古墓洞口直径约2米,墓室内部有少许沙土,没有其他物品。这块“门神”模样的石头雕像头戴帽子,身着官服,手拿斧钺,身姿卓越威武,像极了古代的武官。虽然久经风霜,但轮廓、纹理清晰可见,身上服饰等细节十分精致。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傅氏家族打算重修古墓,便组织人员过来清理,没想到有了大发现。”傅应嘉后代傅子来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发现古墓泥土下有异样,便放慢了速度,小心翼翼地继续挖掘。
“因为封土较厚,挖起来十分费力,我们村20多个人过来帮忙,连80多岁的老爷子都加入了。”当天11时许,把墓室封土抛出,一尊石人雕像显现了出来。
这是一块长约160cm、宽约32cm、厚度约10cm的方形石雕。“重量有100多斤,要两三个人合力才抬得动,担心雕像遗失,我们从早上守到了下午3点多。”傅子来希望有关专家能帮忙鉴定该石雕的价值。
部门 或是古代的“武门神”
关于石雕的身份,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杨小川在看了记者提供的相片后说,从造型看,“石人”雕像“穿”的是明清时代服装,手上拿的是古代“斧钺”,初步可以推测出是“门神”石雕,来源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该石雕构件高大,在闽南明清时期墓葬的形制中较为罕见。石雕雕刻手艺较为精美,但因为明清跨度大,具体来源于明代或者清代,一时之间难以考证。”杨小川告诉记者,因傅应嘉古墓多次被盗挖,破坏严重,很难判断该石雕是否出自该墓葬。他表示,近期会组织人员前往现场,作进一步研究、考证。
杨小川介绍,《南安县志》记载,明代时期,倭寇猖獗于浙、闽、粤,沿海州县遭受荼毒,傅应嘉受命,带兵入粤,协同俞大猷、戚继光抗击倭寇,转战江、浙、闽、粤各省,前后身历70多次战役,每战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世称俞大猷、戚继光、傅应嘉为“俞龙、戚虎、傅蛟龙”,以此赞颂三将勇猛,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因此该石雕的出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但他提醒,虽然傅应嘉墓未被列入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由国家文物局核定的南安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共有550处,傅应嘉墓也包括在内。“傅应嘉墓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傅氏家族要重新修墓,不能自行考古清理,需向文保单位报告申请,再由文保单位进行相应指导,制定修缮方案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
石雕也引起了文史专家的注意。有南安文史专家猜测,因为该墓是横棺竖葬,其墓壳的高度远远高过其他墓,或是古代的“武门神”,在泉州地区极为罕见,可能是秦叔宝或尉迟恭雕像。
泉州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表示,在他研究过的40余墓葬中,从没见过这样的“墓穴门神”,十分罕见。“这个石刻战旗、铠甲等雕刻精细,石像上的元素很有特点,很是珍贵。”
子嗣 重修古墓再现抗倭英雄威名
“我们打算重修古墓,再申请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拾起抗倭英雄傅应嘉不为人知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恢复墓地往日的光彩。”傅子来告诉记者,傅应嘉的墓地原本有石人、石马、石狮,周围还有浮雕、池塘,墓地达1000多平方米,却因多次被盗,如今荒凉破败、杂草丛生,周围建起了民房,部分土地被村民种上了果树,当作菜地,甚至还有人在此养鸭。
“如今只有我们傅氏家族每年来此祭拜,霞美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傅应嘉墓。”傅子来介绍,傅氏家族还成立了傅应嘉文史研究会,将发动海内外傅氏宗亲募集资金,重修古墓,再现傅应嘉“威名”。“目前傅应嘉墓碑已经镌刻完成。”
“此前我们曾建议重建墓地、建设名人公园,宣传抗倭英雄傅应嘉的光荣事迹,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傅子来感叹道。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