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两座石雕牌坊 一段传奇事

来源:中国石雕网 2017-04-17 阅读:3930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闽南话称为“河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奖的纪念建筑。

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古牌坊数量也相当可观。《漳州府志》记载,历代在漳城建造的牌坊有400多座,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已经毁坏,有的也仅是残存。

在古城里,如今也还有不少牌坊。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它们就在香港路,而和这两个牌坊有关的,还有不少故事。

【现场探寻】残存牌坊 维纳斯之美

踏着青石板,从漳州市区修文西路右拐入香港路,映入眼帘的就是伫立路中的石牌坊,非常壮观。

青石板是前几年,漳州开始修缮古街时重新铺设的,当时为了修旧如旧,决定不铺水泥,而用清一色的青石板,古味十足。

缓缓走近石牌坊,渐渐就看清牌坊上印刻的“探花”两字,背部则是“尚书”两字。这个“尚书探花坊”乃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立。在“尚书探花坊”后面约30米处,是“三世宰贰坊”,是为了表彰蒋孟育和他的父亲与祖父,牌坊全部为青石雕刻垒筑,有些细节甚至是镂空而雕,十分精美。

“这种‘河表’,以前漳州城有很多,解放前拆了很多座了。”在牌坊边的小凉亭里谈古论今的张老伯,看到记者在拍照,主动对记者说,前面的台湾路,还有两座残存的牌坊。

在台湾路与青年路交叉口附近,记者看到一座残存的石牌坊,牌坊一般是中央大门、两边各一小门的“三门式”,而这座石牌坊,只剩下右边的边门。即便如此,遗留下的残存牌坊柱子很粗壮,也很高大,可以想象出这座牌坊,生前何其壮观。

沿着台湾路往东步行200米后,另一座残存牌坊进入视线,这座残存的牌坊也只留下右边小门,而且还隐藏在一间小杂货铺里,如不是有张老伯指点,还真不易发现。

两座牌坊,虽是残存但却依然坚强地屹立着,让人油然感到一种维纳斯之美。

【史料记载】两座牌坊 传记三名人

据漳州地方史料记载,“尚书探花坊”牌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楼匾额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乃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立。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福建漳浦县乌石人,今旧镇浯江村人。生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一月三十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编修。隆庆二年(1568年),升国子监司业;隆庆六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元年(1573年),转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二年,升礼部右侍郎;万历五年,转礼部左侍郎;万历九年二月,升南京礼部尚书;当年五月,上疏乞求归休。

而“三世宰贰坊”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扬历”。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

蒋孟育,龙溪人,万历进士,曾在漳州结“玄云诗社”,与张燮、郑怀魁等漳州才子合称“七子”。

“三世宰贰,是指一家三代人中,有两个是大官,“两京扬历”是指在南京和北京两处都很出名,明朝的政治体制有些特别,除了北京是首都外,南京也算类似陪都,南方一般是由南京管的。漳州市文管办张副主任解释道。

【民间传说】奇遇妈祖 殿试中探花

关于探花郎林士章,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民间传说,林士章出身贫寒,三十多岁才成家,后在岳父家的资助下才赴京赶考。途中经泉州洛阳桥,遇一年轻女子挡道,要吟对联才肯让道,女子指着自己脚穿的绣花鞋道:“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林士章一时答不上来,进退两难之际,突感清风一阵,女子顿时消失。

后到京城参试进士及第。殿试时正值炎夏,嘉靖皇帝摇着手中扇子吟联征对:“扇中画梅,天天摇风枝不动”,林士章想起泉州洛阳桥的奇遇,灵机一动吟答“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皇帝听后,笑道:“卿真探花才呀”(意为他对的下联,花粉香味重),林士章连忙跪下:“谢主隆恩”。因奇得福,皇帝赐予探花。

林士章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时,回乡探亲途经泉州时,到天后宫朝拜,突然看到昔日洛阳桥相遇之女子,与妈祖一模一样,顿悟是妈祖化身,虔诚下拜,捐资修庙。林士章回漳浦后,在南门建尚书府,同时在北门建慈后宫奉祀从湄洲请回的妈祖神像。

【专家声音】残存牌坊也应妥善保护

修旧如旧的香港路,由于屹立着两座石牌坊,所以近年来,成为许多影视剧取景拍摄的热门之处。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团队专家,在考察漳州历史街区后,作出的“漳州古城”的相关规划中,石牌坊也是重要的核心区域及保护节点。

“所有的牌坊原先《漳州府志》里都有记载,但是之前记载的地方和现在有别,只要查一下相关府志资料,认真核对,可以查到他们的资料。”漳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大伟说,这些残存石牌坊的其他构件,或许以前拆除后已被砸断铺路或建房子了,要找回这些石构件重新复原可能不大现实,但不管如何,现有遗留下来的半段,也应保护起来。

“肯定要保护啦,但要修复基本不可能,因为其余的构件早就找不到了。”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具体如何保护,可能会由专家做出统一的规划,再过不久,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团队专家还将再次到漳州汇报规划成果,到时也将一并提出这些意见。

漳州曾有400座牌坊

据《漳州府志》记载,历代在漳城建造的牌坊有400多座。后因年代久远失修而倒塌,或因战火寇祸的破坏等种种原因,毁废甚多,至清光绪丁丑年(1877年)修志时记载,城区尚有牌坊90多座。以后又历经多次战乱或因城建需要而拆除,又毁坏了一些,至漳州解放时,保存下来的牌坊已为数不多。

现在漳州市区的牌坊,主要有6座,两座为文庙门前的“德配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以及漳州古城内香港路的“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这两座牌坊,是为文官而立的,所以称为“文牌坊”;另还有两座“勇壮简易坊”、“闽越雄声坊”位于新华东路,是为两名武官而立的,称为“武牌坊”。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