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观龙坑石雕牌坊

来源:中国石雕网 2017-04-17 阅读:3876
家住城南,离此十公里处,有清朝建的石牌坊

来遵已几十年了,以往见石牌坊都是坐车一晃而见,几十年前贵遵公路边大多是庄稼,简单的民居,石牌坊显得高大,古朴,所以印象较深刻。后高速通了,坐车就再也见不着了,坐火车也见不着。

前些日去共青湖游玩,钩起了一些回忆,有了想亲临观看石牌坊欲望,也好打发退休的时光。

说去就去,今日雨后,天阴凉爽坐9路车到终点药业园区下车,向路人打听,还有三、四公里,不远,步行去,沿着遵南大道前进,路边新的建设在大规模施工,人行道上洒满了泥土,再加上雨后地上潮湿,鞋上裤上沾满湿泥,前段贵州天干,田中都是硬土,而今水泥地上都潮湿泥泞,真是天变地就变,走了半个多小时,左拐进入老路,再右拐爬一小坡就看到高大雄伟的石牌坊。系三门、四柱、五楼,虽经百余年岁月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但造型仍精美,除抱柱、雀替,吻等还有浮雕和透雕。人物、房舍、动物、花草等都栩栩如生。牌坊最上有圣旨,应是依旨而建,这在贵州是少有的。

八十年代因病住院,临床病友是忠庄学校的老师,曾经给我摆个建牌坊的传说,他说当地流传说法,牌坊建好后,周围十里八乡的乡民都聚集在此,当地政府官员要组织仪式,放炮,挂红绸,以此表示为民,及显示皇恩浩荡。乡民在看热闹时更多是为了抢牌坊的堆土,牌坊是五层,每建好一层,就要堆土,因当时没起重设备,只有靠堆土,才能一层层往上架,在堆土时,堆一层土,撤一层铜钱,铜钱大致均匀的混在土里,如果土抢得多,那铜钱就得多,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仪式一完,乡民一拥而上,拿着箩筐、麻袋、撮箕装土,倾刻之间土堆不见,牌坊显示出来。

回来看到有关资料得知,建龙坑石牌坊是因光绪年间,当地总兵何行保曾捐银捐田办学,遵义知县李兆梅上奏朝廷,“奉旨允准”表彰何的“乐善好施”。牌坊上的额题是遵义大儒钦使弟黎庶昌的手迹。

遵义不仅是名酒之乡,还有遵义会议长征等红色历史,传统的历史文化也很悠久。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