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城新津观音寺 古建、壁画、雕塑三绝

来源:中国石雕网 2017-04-30 阅读:990

蜀中古建·寺庙 谈及成都乃至中国的明代寺庙,新津观音寺无疑是绕不过去的,史学大师顾颉刚曾给予它极高评价,赞叹其三绝—古建、壁画、雕塑。观音寺最盛时建有殿宇一百零八重;出自《圆觉经》的十二圆觉菩萨壁画,画工技艺超群;五百罗汉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显化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堪称绝品。

顾颉刚与观音寺之缘 1940年12月21日,新津县城郊外的官道上走来一位长衫飘飘、目光炯炯的中年人。此时虽正值隆冬,但蜀中的冬日暖阳却让依依南河泛着淡黄色的波光。这条河上旧时建有长约一里半的汉安桥,此处原是大名鼎鼎的“五津”渡口,以金马河、西河、南河、杨柳河、羊马河五水的交汇而得名。唐代诗人王勃之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经吟出,便令此处从此名扬天下。其诗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位缓缓而行的中年人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顾先生在这传说中的“五津”渡口徘徊寄思了片刻之后,继续踽踽而行,经“宋少保张商英故里”的石碑后,入新津县城。翌日,顾先生再同当地友人一起,从南门外搭雇船,沿南河一路上行约十五里路后,弃船上岸西行,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位于九莲山莲心之处的观音寺。顾先生后来在《新津游记》一文中写道: (观音寺)中间一殿还保存明成化以来的壁画,庄严肃穆,因系胶漆所绘,不易剥蚀。诸殿佛像也各极其妙,颜色凝湛,想来明代遗迹必然存留不少。

寺系女尼掌管,渐归荒废…… 顾先生可以说是近代最早关注观音寺的中国学者之一,他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深感于新津观音寺珍贵的壁画和雕塑艺术正处于越来越危险的边缘,并呼吁进行修复保护,其眼光不可谓不独到,用心也不可谓不良苦。上世纪80年代初,已年过八旬的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来观音寺参观时,更是惊叹于其艺术水准之精湛与文化沉潜之深厚。如今,观音寺壁画和雕塑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世人瞩目,中国权威的艺术图集《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12·寺观壁画》对观音寺壁画作了重点介绍,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沿革 道教洞天,佛教圣地

观音寺位于新津城南十数里外的九莲山麓,按传统的地脉风水学理论讲,此处地理格局极佳,其山状如九峰拱卫,如同九朵妙莲齐开,为修仙行道的祥瑞圣地,故后世有“莲华接翠”之美誉。 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为方便教化所设之二十四治(教区),中品第八治平盖治便是此山。明代重修《九莲山平盖治观音寺碑记》也有记载,说古之著名高道吴郡、崔孝通曾于九莲山平盖治潜志修仙,并且羽化飞升,得道成仙。

自汉晋以来,佛教由中原地区渐次传入蜀地,尤其进入唐代,佛教深得大唐天子护佑,蜀地亦成为全国佛教之重镇,使源自本土的原始道教反而在声势上退居次席。宋代,一代禅门领袖、被宋高宗赐封为“圆悟禅师”的佛果克勤禅师,晚年驻锡于成都昭觉寺,于是成都很快便成为全国的禅教中心,使“言禅者不可不知蜀”的盛誉,一直流传至今。

新津观音寺始建于宋淳熙8年(公元1181年)。据史料记载,宋时一代名相、禅门中著名的大居士张商英的故居,就在观音寺的近侧,因此,当地也流传着张商英舍宅为寺的故事。 当时的观音寺规模深宏阔大,香烟鼎沸旺盛,共建有殿宇一百零八重,系西川著名的大道场之一。元代末年,战乱频仍,兵燹四起,观音寺随之被毁。明代宣德年间,有蜀中高僧碧峰、福宾二师,披肝沥胆,四处募化,发愿重建观音寺,在原寺废墟上重又建起了气势巍峨的十二重殿宇。明末清初,蜀中大乱,寺庙再次被毁,仅仅残存的观音、毗卢、天王三重殿宇也颓圯不堪,直到清代的“康乾盛世”,文教复兴,观音寺又渐渐复苏,为川西著名寺院之一。 壁画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观音寺的毗卢殿是专为供奉毗卢遮那佛而建造的,其左右两壁的明代壁画被誉为观音寺的“镇寺之宝”。

毗卢遮那佛为佛教中的法身佛,按梵音直译,为“光明遍照一切处”之意。毗卢殿壁画绘制于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为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诸天及十三个供养人像。在佛龛背后,还绘有精彩纷呈的“香山全堂”。 十二圆觉菩萨,出自《圆觉经》,塑造了辨音、弥勒、文殊、普贤等菩萨依次向毗卢遮那佛提问,聆听佛祖教诲的场景。十二圆觉菩萨壁画像,精湛绝妙,画工技艺超群。虽然其人物形象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造像量度经》的要求绘制,但艺术家对每一个人物的衣饰细节和面部表情,却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

文殊菩萨的一双慧眼,如深邃的禅定境界,静极而生慧;圆觉菩萨华贵雍容,庄和亲切,其端身跏趺坐于宝座之上,手持般若经卷,寓含本经“圆觉了义”的真谛,又能圆满众生的一切心愿。所有形象中堪称极致,尤其是东壁的“清净慧菩萨”像。清净慧菩萨在佛教中象征着清净圆明的深妙智慧。菩萨手执玄色如意,慧目微开,双足跏趺坐,肌肤以珍珠粉晕染,整个画面宁静自在,吉祥安祥,于袅袅生风的衣带裙裾中,透出一股纤尘不染的清净智慧之气。 观音寺壁画的线描技法,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兰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界画技法,画工用意轻灵巧,技法运用游刃有余。清静慧菩萨身披雪白细纱,用珍珠粉勾勒纱纹线条,精心描绘出蛛丝般微妙的衣纹细节,具有轻薄透明,令人叹为观止。而大幅画面则以朱砂、石绿为主,并运用沥粉贴金技法,既庄重富丽,又灵动酣畅,俨然一派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范,无怪乎成为国之瑰宝,惊世绝伦。

塑像 惟妙惟肖,各具特色 观音寺以观音殿而得名,主殿所供奉的,乃为妇孺皆知、童叟皆晓的观音菩萨。唐宋之时,弥陀、观音信仰举世皆崇,深入人心,故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整个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形制开阔,气宇不凡,殿内石砌中央所供奉之主尊观音菩萨,跏趺坐于妙莲之上,两旁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此三大士各高五米,头戴庄严宝冠,面容丰肤沉静,目光慈和亲切,衣饰生动明晰,飘逸典雅。 在三位主尊大士的左右两壁,分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像,其中46尊大阿罗汉分坐于两边莲台,身高大小形同真人,其神态各异,造型生动,随缘显化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若非世间第一流能工巧匠,绝难描塑出如此惟妙惟肖的形象来。另有数百尊罗汉像塑造于大殿两厢,高约50厘米,亦是生动活泼,各具特色。 观音殿现存塑像共有653尊。

根据观音像右边莲花瓣上的题记,此殿塑像完成于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观音殿背后为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台山全景图。 最为世人赞不绝口、视为稀世珍品的,是位于整座浮雕正中、以浙江普陀胜景为背景的飘海观音雕像。飘海观音雕像高约2.5米,主体部分均为重彩鎏金,其目光凝视,手持净瓶,足踏鳌头,置身在烟波浩瀚的南海普陀山中,在洪波巨浪中体现了“纵横自在”与“似动非动”的真精神,可谓深得一动一静、自然之道的妙趣。在整幅壁塑中,飘海观音周围还有众星捧月似的点缀着数十尊菩萨像,他们驾驶各形水兽,亦出没于海涛峰谷之间,与飘海观音的主体塑像交相呼应,其梵音袅袅,海涛阵阵,形神俱妙,呼之欲出,令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