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安德鲁•罗杰斯:雕塑大地的宽广胸怀

2017-06-20 阅读:154
 

安德鲁•罗杰斯(Andrew Rogers)

安德鲁•罗杰斯(Andrew Rogers),澳大利亚最杰出的雕塑家之一。作品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被众多澳洲、美洲和欧洲的私人和公共机构收藏。在上个月开幕的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安德鲁•罗杰斯带去了他的作品。一组带着钢铁元素,结合着曼妙“舞姿”的雕塑,抽象又柔美,以独特地面貌在威尼斯的Palazzo Mora,惊艳众人。

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当代大地艺术家,创作了享誉全球的大地艺术作品——《生命的节奏》(Rhythms of Life)。该作品在地球上形成了一系列石雕,项目涉及超过7500人,分布全球多个国家。如今已是七旬老人的罗杰斯,在艺术创作上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早年从事绘画,再转入雕塑领域,后又遍及七大洲,在广袤的大地上呈现自己的艺术表达……罗杰斯以一种前卫又返璞归真的手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 从绘画转向雕塑,创造并捕捉人类的本质 |

安德鲁•罗杰斯(Andrew Rogers)于1947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他的雕塑作品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广场和建筑物中都可以见到。童年时代安德鲁•罗杰斯对建筑结构非常着迷,只要橡皮泥、粘土、木头灯这类东西到手,他总能够创造出结构特别的东西。中学期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艺术家约翰•布拉克(John Brack)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很快,他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得以跟随约翰•布拉克学习,罗杰斯迅速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商业上尤为成功。

但也许是儿时对建筑、空间结构的情结,让他未在绘画领域继续走下去,而是渐渐地转向了雕塑艺术。那是在1967年,他在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看到“罗丹与他的同时代”展览,并因此触动,开始对雕塑产生了极大的热情。经过多次访问巴黎罗丹博物馆后,安德鲁•罗杰斯决定从绘画转向雕塑。“雕塑的过程,让我学会认识或者说意识到物体之间的差异,澄清对比的重要性。而后,最终决定创造并捕捉人类的本质,创作作品。”

或许如他的话中指出的那样,他决定转向雕塑,主要起源在于罗丹艺术对他的直观冲击。比起在画布上面挥洒描绘,“雕塑是心灵的表达,而不是技术上的应用。” 他说道。法国雕塑家罗丹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早期雕塑作品包括《一号》(1989)和《二号》(1990),都意在向雕塑大师罗丹致敬。与罗丹风格最为相似的是《城市生活》(1995),这是一组由五个超大体积的裸体人物组成的雕塑作品,极具震撼力。

随着他的雕塑功力渐入高峰,安德鲁•罗杰斯找到了自己的风格。通过各种材料比如青铜、不锈钢、聚酰胺等,以各种雕塑技巧,呈现其作品的抽象性。他的大部分雕塑作品多为表现事物本身的情绪或运动,充满了隐喻和概念。“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我喜欢用雕塑作品来表现的。比如这次在威尼斯艺术展上展出的大型雕塑《我们,我是》(We are,I am)就是探索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品由8个青铜不锈钢材料组成,每一个单独的青铜作品就代表“个人”,全部则是一个整体。从它们的外表看,都具有粗犷的外表,螺旋的纹理,扭曲的姿势,它们相似但又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件青铜作品的内部都是高度镀金的,这蕴含着人类个体思想是独特的,璀璨的并且极具重要性。”

  

《我们,我是》由青铜器打造,内外镀上了金色,扭动的金属被组合焊接的方式呈现一种“舞蹈”身姿。

安德鲁•罗杰斯提到,这一系列作品是用隐喻的方法,呈现人类的双面性,粗糙的带着纹理的外表代表着人类的身体,而细腻的内部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内在和个人内心世界。被问及为何这一系列作品数量为“八”的时候,他巧妙地回答,“八是一个组合,就像你们中国的文化中,‘八’象征着财富与吉祥, 我觉得偶数“八”能够呈现一种和谐,这是为何我做八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起来,罗杰斯与中国渊源颇深。2006年,安德鲁•罗杰斯的大地作品《生命的节奏》系列,在中国的嘉峪关“安家落户”。作品取自他早期同名雕塑作品。他在我国嘉峪关长城第一墩景区南侧山体上,总共创作的3幅作品,现成为长城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在决定来中国创作大地艺术的时候,他独自前往嘉峪关考察了几个月。那里广阔的戈壁地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吸引了他。最终决定利用嘉峪关作为他在中国的大地艺术创作点。此项创作花费了约100万元人民币,安德鲁•罗杰斯个人出资约80万,嘉峪关有关部门出资20万。中国政府甚至为表示对他艺术创作的支持,调出了750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与他共同参与了创作。如今,《生命的节奏》除了中国,还遍布在以色列、美国、土耳其、智利、尼泊尔、玻利维亚、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大地上。

  

他早期的雕塑作品《生命的节奏》是一件极具汉字线条感的作品,安德鲁•罗杰斯仿佛对中国书法有所了解一般,将草书的飘逸感和舞蹈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条直线下降到另外一条直线,然后被一个横扫的斜线劈开,球体则超然物外的平衡着整个线条,这可以看出安德鲁•罗杰斯在雕塑技艺上的炉火纯青。

舞蹈系列

| 从雕塑回归大地,作品就地取材 |

对安德鲁•罗杰斯来说,从雕塑艺术到大地艺术并非偶然,相反是个必然之路。“我在雕塑之路上行走了三十多年,当然我从未想过要离开,我也没有离开过。雕塑世界和大地艺术世界,对我而言,他们两者之间没有界限。只是创作的主体不同而已。前者是自然中的物质为媒介进行创作,后者则是以自然本身进行创作。”他表示。

的确如此,安德鲁•罗杰斯只是在将雕塑用的材料进行了转移,由原来的丙烯酸、青铜、不锈钢等,转移到了土地上。因而表达的情感自然不会消失。

说到大地艺术,它的英文名为Land Art,又被翻译为地景艺术,或大地景观建筑,也常常被称为“Earthworks”或“Earth Art”。早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大地艺术就开始出现在欧美的艺术思潮中。当时的西方社会经济繁荣,工业文明极其发达,但不少艺术家却痛心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受到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呼吁以艺术的形式回归自然。于是一批艺术家用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在广袤的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填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等。

化石

在被问及大型的大地艺术作品会否给环境带来影响时,罗杰斯说道:“当然,要让大地艺术对生态环境造成零影响,那是不太可能的。但这些年来,我个人所有的艺术作品,无论雕塑还是大地艺术,都是纯天然、‘有机的’,他们全部取自大自然。”

安德鲁•罗杰斯的的第一件大型大地艺术作品,始于1999年。他在以色列的阿拉瓦沙漠创作的了名为“To Life(Chai)”的大地艺术作品。这件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罗杰斯解释说:“我个人认为‘To Life(Chai)’是极具历史意义的,首先几乎全部的取材都是在当地的自然中。我们在沙漠中找到石头,是从干涸的古老水床上取走的。这些石头与周围环境本身就有自然的联系。这绝对是天然材料,这种就地取材的大地雕塑作品,形式是新颖的。想象一下,这些石头已经在地面上滚了几千年。”

紧接着,第二年,他开始了为他最大的大地艺术作品《生命的节奏》做准备工作。安德鲁•罗杰斯表示这一系列作品,最开始是从古老的纳斯卡线汲取的灵感。罗杰斯说:“我乐于尝试重新使用那些本来存在于地面上的东西,将其重组成一件艺术品。这个过程令我很着迷,我认为也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即行为艺术。”

在问到命名其作品的原因时,他解释“首先这个符号是我的第一件当代抽象艺术作品。贯穿主体的那一条线,它代表了一个人的一生,象征生命的进程,弯曲则代表我们受到的挫折或各种影响,球体则表示我们所处的角色或位置,同时圆圈也表示生命的意义。”的确如此,生命的节奏就如同人类手上的曲线,起承转合如同生与死、别与离、成长与破坏、爱与恨。用安德鲁罗杰斯的话说,岩石和土地是我们地球的生命基础,也是我们地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岩石也是人类整个历史所固有的,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是非常重要,比如在石器时代,无论是狩猎还是居住,石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

失重

| 从个体到群体,许多人为许多人创造的艺术 |

除了就地取材,安德鲁•罗杰斯也喜欢邀请当地居民参与进来,这是他创作的一部分。那些巨大的大地艺术作品,往往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通常是数百名的当地人协助艺术家工作,他们既是艺术参与者也是观众。“他们大部分不会英语,只能说当地的方言。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翻译来进行沟通。”这些当地人,在土耳其是建筑车队,在中国解放军人,在玻利维亚是当地农民,在非洲则是当地的游牧民族,他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人类“链条”,以手传递着将石头放置到当地创作现场,并按照安德鲁罗杰斯的想法有序的堆放起来,用安德鲁罗杰斯的话来说,“我的大地艺术作品,应该可以说许多人为许多人创造的艺术,他们是全球的作品。”

每当罗杰斯完成一件大地艺术作品,都便会留在原址等待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对它们进行瓦解和重塑。这些作品都矗立在一些起伏宽阔的旷野、或荒凉贫瘠人烟罕至的沙漠之地,譬如中国的戈壁,肯尼亚的草原、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尼泊尔的山区、爱尔兰的北极高地等。

元素 美国犹他州

  

美国加州葡萄园的雕塑作品

“沙漠是原始的环境,他们对我而言就像大型空白画布一样,可以让我自由雕塑。”他解释。被问及选择这样一个广大偏远的空间,是否是为了让作品更原始保留时。他表示“我们是从空间和时间的相互作用中来定义我们的存在。所以我的大地艺术作品自然需要一个凸显其存在的空间。”因此,他的作品选择地形具有特殊意义,他们大部分在偏远地区尚未发生城市化的地区。

大地艺术在艺术门类中不同雕塑,它尤其“年轻”。安德鲁•罗杰斯将当地人列入其创作过程中的行为,对大地艺术而言也是全新的。“我们与当地人一起工作,时常与他们交流,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想要向后代展示的东西。沟通了解对方的历史和文化,这在我看来对创作一件大地艺术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参照当地地形地貌共同创作艺术,凸显了艺术、自然和个人需要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我相信历史和文化对于人们来说至关重要,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不断前进的世界,但人性不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价值对我们来说今天很有价值。”安德鲁罗杰斯不时强调。

融化观念

因此,罗杰斯仅仅是用大地进行了创作,他更进一步通过历史、文化等因素来延伸艺术作品的背景,充满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影响了全球各地的环境,也升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正如他所说,“参与我的艺术作品创作的当地人,将来会去世,但其子孙还会延续,他们存在的时候,假设我的这件大地艺术作品还存在,那么可能会指着这件大地艺术作品对人说,‘我的祖父就曾参与过这件作品。’并讲述一个故事。” 的确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罗杰斯将艺术,历史,考古,宗教和文化等融合为一个复杂的单位,植入他的大地艺术作品中。通过大地这个载体,使它们再现可见,他让人们思考,让人们回忆。

文/ 李姜苒

图/由受访者提供

今日编辑 / 雨葭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

《收藏/拍卖》杂志现进驻媒体平台有: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网易艺术、新浪微博、搜狐新闻、腾讯天天快报、大粤艺术、一点资讯、雅昌艺术网、时代财经APP等主流媒体平台,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体传播矩阵。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