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徐佩根在整理他多年来创作的石雕作品
它山之石发展澄泥石雕
澄泥石真名叫蠖村石。1700年前藏书一带就发现了澄泥页岩,以其制作的砚台等藏书澄泥石雕作品备受推崇。但是近年澄泥石材用一块少一块,资源越来越少。这让不少雕刻艺术家另寻他山之石。
今年36岁的徐佩根,从15岁起就拜师学习澄泥石雕。由于近年澄泥石材越来越少,徐佩根在做精品的路上也越走越远。他创作的精品《雨巷》、《牡丹亭》等先后在全国获奖,并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苏州馆活动。然而澄泥石材用一块少一块,让徐佩根感到了“无米下锅”的困惑。开在闹市的工作室,也不得不引进橄榄核雕等维持生计。传承千年的姑苏澄泥石雕技艺是否走到了尽头?对这一窘境,引起广泛关注。在与全国60多位砚雕大师的切磋过程中,让徐佩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他山之石”,攻姑苏澄泥石雕技艺之“玉”。他的石雕创作材料扩展到宁夏贺兰石、福建寿山石、汉代瓦当等,去年10月,他创作的贺兰石《云纹祥龙戏珠砚》,获得贺兰砚创作大赛金奖,并被宁夏贺兰砚博物馆收藏。
“姑苏澄泥石雕技艺有奔头了”,“借米下锅”让徐佩根看到了新天地。据他介绍,澄泥石雕大有市场,10年前他刚开“四海艺家”时,大路货澄泥石雕的价位只有二三百元,而现在的澄泥石雕精品价位超过万元,并进入高端收藏领域,他创作的一幅石雕《新生》 也将在今年3月首次进入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