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吴德强

2019-06-04 阅读:734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吴德强:坚守与创新并存

图为吴德强在工作室介绍创作钱学森雕像的经历 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东南网5月29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 通讯员 翁丽丽)有“世界石雕之都”美誉的惠安,活跃着数百种石雕创作题材,包括历史名人、宗教文化、传说故事、山水风景、祥禽瑞兽、吉祥符号和文字等等,其中现代人物题材备受业界关注,也得到大众欢迎。就在4月22日,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雕像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揭幕,这一代科学伟人的雕塑作品又是出自惠安本土工艺大师之手。日前,本网记者走进惠安耕石艺术馆,对话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学森雕像创作者吴德强,了解他的创作经历和雕刻艺术的背后故事。

记者:此前了解到您是花了近3年时间才完成“钱学森塑像”作品,最后还是无偿捐赠给高校,请谈谈你的创作经历和捐赠的初衷?

吴德强:钱学森是我最敬重的科学家之一,能够为钱学森创作雕像,对我也是一项光荣的艺术任务,以前在小学课本中,了解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这也激发我在创作过程中的深厚情感。

要创作“钱学森雕像”,必须先深入了解他的光荣事迹,重温中外伟人雕像的经典案例,总结其中的美学价值,思考钱学森雕像的社会意义、学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基于这一出发点,这三年来,我大量查阅和分析钱学森的照片与文献资料,多次走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尽可能深入了解他的人品、学品、创造性的科学思想体系等。同时还研究其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各个时期的图像与样貌内外演变过程,最终确定钱学森雕像的内形与外形特征,力争在雕像创作中得到体现。

目前,坐落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钱学森雕像”,含底座高达1.96米,选择汉白玉来创作。该雕像创作定位在钱学森的壮年与老年年龄的临界点。这个年龄节点更能够展现人生的状态和典型意义,更有利于反映钱老大科学家的智慧从容、幽默的气度与风范,以及在科学领域的成就等。

吴德强谈创作 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记者:艺术创作需要坚守,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撑,您的这份坚持,这种精神支撑是什么?

吴德强:惠安石雕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独特的雕艺文化内涵,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泉州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三十多年来,我始终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雕刻艺术事业,对艺术创作的感悟是坚守与创新并存。坚守就是传承惠安千年雕刻技艺,一心一意做好雕刻事业,创作一流雕刻艺术作品。创新就是始终践行以东方艺术为魂,化现代观念为技的雕刻理念,在中外艺术界大师们身上不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将娴熟的石雕传统工艺注入现代艺术因子,使作品更具现代性、更具国际视野。

记者:经过几十年沉淀,现在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团队,做企业和艺术创作会有冲突吗?

吴德强:我认为不会。做企业和艺术创作都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只是艺术创作更需要根植于传统,扎根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我们近年来创作的工程精品遍布神州大地,成为当地城市文化的象征,这些精品艺术又反过来滋养着人们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图为耕石艺术馆陈列的吴德强雕刻作品 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记者:谈谈您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吴德强: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现实需要“工匠精神”。艺术创作更强调要具有“工匠情怀”。真正合格的匠人,从来都是对自己从事的那份工作怀有敬畏心,以修行的心态,以滴水穿石的耐心,完成作品的每一道工序,追求工艺的极致和艺术的完美,推动家乡惠安雕刻艺术产业发展。

【人物名片】

吴德强,1970年11月出生,福建惠安人。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传承人、福建丰盈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耕石艺术馆馆长。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