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石匠之乡-五华】石匠·石雕·石魂(散文)

2014-11-28 阅读:2940

导 读

  人类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就有许多关于石头的传说。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女娲补天”,故事里的女娲虽然勇敢、善良,造福苍生,令人感动,但阙如少男少女的情意绵绵。而女娲炼石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上“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在《石头记》(又名《红楼梦》)里化成美玉。贾宝玉出生的时候,他口中就含着这块美玉,由此演绎出贾、林惊天泣地的“生死恋”。


  现实生活中的石头,虽然没有女娲补天石传奇,也没有宝玉那块顽石通“灵性”,但是,它厚实耐用、造福于人。有史为凭的,隋朝著名匠师李春留下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1400多年历尽沧桑,迄今仍是固若金汤的“石头工程”、“民心工程”,仍然是现代李春们引以为自豪、世代相传、流芳百世的丰碑,令人啧啧称赞。从古到今,人类得益于石头,受惠于石头,也感恩于石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需要石头,更需要石头精神、需要赋石头以鲜活生命的人们。特别是今天,当钢筋代替木材、水泥代替石头、物欲横流侵蚀公正道义时,这种感情这种渴望来得尤为强烈。

  第一节


  五华,古称长乐,石资源丰富,石业发达,历代能工巧匠众多,是著名的“石匠之乡”,人们闯世界往往就从打石头开始。五华一建公司总经理曾炽宏告诉我:目前,活跃在中国各地的五华石匠有好几千人,从事石业的石工不下三万人。由于五华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石匠们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他们身怀绝技“走四方”,穿州过府“下南洋”,寻找用武之地,足迹遍及广州、深圳、南京、北京、香港,以及印尼、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一带。乃至有传:五华县在外华侨中,百分之六十都是石匠出身。“亚洲球王”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在香港就有“石行伟人”、“石状元”之称。

  我与石结缘,可以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我曾经扎下去、蹲下来,深入到打石场,见识过几位石雕师傅。其中一位是梅城的张伟红,当年他才32岁。走南闯北当石工,练就了一身打石的好本领,也鼓胀了腰包,重新回到家乡办起了梅州长乐石雕工艺厂,并当上了厂长。


  我问他:“你是什么时候爱上打石这一行的?”

  他憨厚地笑了笑:“我打石有十多年了。”

  “过去在哪里打石?”

  “广州、深圳等地。”

  “赚了不少钱吧?”

  “赚了点钱。”

  “你在外地能赚钱,为什么要回老家来呢?”


  “现在梅州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在梅州找熟练石工也容易,照样也能赚钱。”


  “你的产品主要销往哪里?”

  “梅州、广州、深圳、江西等地。”

  “家里有几口人呢?”

  “四口人。”

  “一家人都在厂里吗?”

  “都在这里。”


  梅州的巨大变化,是促使张伟红回乡办厂的最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之风吹开了梅州封闭的山门,市场经济浪潮冲掉了古老山城的壁垒。梅州经济建设已经驶进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一个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正在崛起。

  张伟红的太太是个地地道道的客家妇女,与其他客家妇女一样,过着平静而朴实的生活,同样有着客家妇女勤劳、俭朴、善良的品质,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每天天刚亮,她就起来给工人做饭了。饭做好后就叫孩子起床,教孩子画画、识字。有时到菜园里种菜,有时直接为工厂业务奔忙。


  我问她:“你自己会打石吗?”

  她自豪地说:“会呀。”

  “你的手艺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祖传的。”

  “我听说这打石手艺历来是传男不传女的,你怎么能学到呢?”

  “那是老传统了,现在时代不同了,女人也照样可以拿起锤子,我的手艺就是我爸教的。”

  “你一天从早忙到晚,不觉得累吗?”

  “累是累了点,不过,办了厂累也值得。”

  “你成天为工厂忙里忙外,你拿工资吗?”

  “当然要拿工资。”

  “跟你丈夫拿工资?”

  “他是厂长,不向他拿跟谁拿呀?”


  在广州,我邂逅了石雕师傅杨水源。他1980年来广州做石工,从打工仔干起,1989年终于在广州办起了五华县联裕石雕工艺厂,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他与广州美术学院进行了战略合作,石雕工艺厂的厂址也搬到了广州美术学院附近。美术学院的教授、专家为工厂设计图案、模型,杨水源则组织工人生产成品,推向市场。

  有的石匠,到老也放不下锤子,放不下石头。在五华横陂,我见识的另一位石艺师李妙赐,他是打石的老把式了,功夫老到,技艺超群。有意思的是,他以广州市园林工人的身份退休,退休后回到老家五华,在自己家门口开办了石雕工艺厂。他当年67岁了,身体还十分硬朗,经常穿州过县为工厂业务奔忙。


  我问他:“你退休以后,应该说可以安度晚年了,为什么还要为工厂奔忙呢?”


  他打着手势侃侃而谈:“办起这个石雕工艺厂自己有三个想法。第一,切磋技艺,把有技术的工人集中起来,交流经验,提升水平;第二,在这里看看报、聊聊天、锻炼身体,日子过得快乐一点;第三,可以赚点钱。实话对你说,我退休之后才真正赚了点钱。”


  “你这栋新房子也是退休之后盖的吗?”

  “是,打石头赚钱盖的。”

  “你平时除了管理这个厂之外,在家里还干些什么呢?”

  “主要是帮大儿子看看庄园,庄园里有甘蔗,有鱼塘,还有那些满山满岭的果树。”


  “你大儿子在家吗?”


  “真不巧,他被人请去指导栽种果树了。”老李师傅已到暮年,儿孙满堂了,孩子们都很有出息,他的生活宽裕,不愁食,不愁穿,但总是放不下手中的锤子和凿子,为社会为人们也为他的子孙后代默默地劳作着、奉献着,一批批的徒弟从这里迈向社会,一件件的石雕艺术精品从这里走向市场,成为商品,成为艺术品。同样,他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报酬。他的新房子与其说是用石砖垒砌起来的,倒不如说是他用手中的锤子和凿子锤出来的、凿出来的。


  第二节


  五华人对石头情有独钟,他们打石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那时五华先民就开始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就用石头建桥和打房屋基础。到了清代,日渐成熟繁荣的五华石雕就蜚声海内外了。


  我在走访时,被五华叶湖村的大“石窿”深深吸引了,大石窿其实就是一个大山洞,是采石时挖出来的。我进入大石窿,发现大石窿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石窟组成,足有好几十个,这些石窟空灵通透,四通八达。小的可容几千人马,大的可容数万之众,可见被雕琢过的石头之多。如果你要进石窿来,那就一定要做好记号,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这些七通八透的石窟,像一部无字的史诗,是一座观赏不尽的艺术之宫,记载着五华石工采石的历史,蕴含着五华石工的酸甜苦辣。陪同我一起进“石窿”的当地石匠告诉我,开采这个石窿大约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开采的石料,数量大、质量好、销得也远。琴江河经过这里,凭着水运的方便销往梅县、大埔、潮汕,甚至漂洋过海到南洋一带。


  五华石雕的创作源于自然,粗犷中蕴含细腻,讲究形似,更重传神,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统一。一锤锤一凿凿地打出来的石雕作品,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门粗中有细的硬功夫。粗就是要花大力气,细就是要认真测量,仔细观察石头纹路,当粗则粗,当细则细。五华石匠们按照石雕工艺的特点和人们审美趣味的需求,把千姿百态的自然物像经过取舍、锤炼,在追求形似和神似的艺术境界上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众多石雕艺术作品中,石狮可以说是一朵奇葩。石狮勇猛的个性和威武的外形被人们所喜爱,人们喜欢把它当作“守护神”安放在大门左右。在大型建筑物的前面安放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确实可以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雄伟气派;在栏柱上安放一个个小石狮,更能展现出其高雅的艺术风格。不过,在什么地方安放什么样的石狮,可有讲究了,这里面大有学问。比如,汇丰狮,人们喜欢把它放在金融部门大门左右。雄狮通常张开大口,放在左边,预兆财源广进;雌狮通常紧闭双唇,放在右边,预兆守财如瓶。而大门朝北或者面向高山巨流的建筑物,人们则喜欢安放样子凶猛的北京狮或金钱狮,期许能镇压邪气,保佑平安。至于住房前面,人们则喜欢安放温顺乖巧的南方狮,取一个狮子守门口、瑞气盈门家兴旺的好兆头。当然,这只能代表客家人一种良好的心愿和追求。


  当前,随着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悄然转变,收藏和摆设石雕艺术珍品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针对这一特点,五华石匠们又把石狮、花鸟草虫雕琢成玲珑剔透的微型工艺品,以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时兴把这些石雕工艺品当作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最能表现五华石匠技艺的要数横卧在琴江河上的水寨大桥了。这座四拱大桥,全长236.2米,宽6.6米,桥长为赵州桥的五倍,建筑难度比赵州桥大得多。奇妙的是,整个工程居然没有用一根钢钉和一条钢筋,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龙画凤。桥东头,盘踞着两尊石雕醒狮气势昂然。它们嘴里都含着一颗滚溜圆滑的石珠子,只要用手轻轻一拨,石珠子就滚动起来。但不管你怎么用力拨动,也取不出来。据说,这两尊石雕醒狮是明代五华石匠的佳作。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浮雕同样出自五华石工之手。五华一建公司承领这一石建工程后,石匠们严格按照浮雕设计图案,细心雕镌,一丝不苟,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制成3000多块规格一律的石砖,镶成两块宽16米、高4米的大型浮雕。两幅以龙虎为主体的浮雕,加上南越王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图案,构成绚丽多彩的图画。雄浑典雅,古色古香,展现了中国文明的悠久历史。


  时至今日,只要说起五华石雕,人们马上会想起广州越秀山上的五羊石雕、海珠广场解放军石雕,烈士陵园的叶剑英元帅头像,珠海海滨公园的珠海女、佛山城雕以及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碑都是五华石匠的力作;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石建工程、天安门广场华表、“哥特式”广州石室、广州动物园的欢乐世界、越南“哥龙河石拱桥”以及联邦德国建筑别致的花岗岩石屋……这些都是五华石匠的经典力作,是五华石雕的不朽丰碑。


  第三节


  石本无言,是人们给石头赋予了语言,赋予了韵味;石本无意,是人们给石头营造了意境,丰富了内涵;石也无魂,是人们为石头赋予了生命,注入了灵性和魂魄。宋朝陆游诗:“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如果石头真的没有生命,观音菩萨坐过的石头怎么会孕育出孙悟空石破天惊、横空出世;如果石头真的没有性灵,贾宝玉身佩的美玉怎么会与他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联;如果石头真的没有魂魄,人们怎么会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清代赏石名家赵尔丰有言:“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喜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石头,生于天地之间,是平凡的、普通的,它没有黄金白银耀眼的光芒,也没有美玉翡翠华丽的外衣,它自然实在、随处可见,再普通不过了,但它一到石匠的手中,石匠信手拈来,随心所欲,雕什么就像什么,原本朴实无华的石头会变得千姿百态而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美不胜收。石头又是坚硬的、美丽的,它风雨不摧、宁碎不屈,雨雪风霜、沧海桑田,铸就了它坚硬的品质,人们一旦赋予其生命,它就有灵气,就有魂魄,就有精神。“胸广足填海,艺高曾补天。浑泥掩铮骨,不露是真贤。”正是石头精神的真实写照。


  五华阿哥做人“硬打硬”、做事“实打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这不可能不与石头深刻关联,不可能不与“石匠之乡”的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营造一方环境,一方环境孕育一方文化。天长地久,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锻造出五华人坚毅如石、沉稳如山的人格,孕育出“硬打硬”、“实打实”的五华人精神,形成五华文化的独特内核。五华踢球踢出世界球王李惠堂,练武练出清代武状元李威光,做医做到一品御医徐清华,打仗打出开国将军曾国华……,这些都是“硬打硬”、“实打实”的缩影、标杆和注脚。对此,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甚至有人说“硬打硬”、“实打实”就是敢打、敢闯、硬碰,就是直来直去不善拐弯转角,不够婉约圆润,不谙进退之道,因为五华人打石的铁锤坚硬,以硬碰硬,宁碎不屈。其实,“硬打硬”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五华人的一种品质、人格,包含了正义、刚强、不折不挠,包含了做人义气、对党对国忠诚,体现了“为人以正、做事以公、报国以忠”的精神。“实打实”从某种角度讲,是五华人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一种本能、特质和民风,体现了“交往诚实、谋事务实、干事踏实”的处世风格。当然,作为客家大家庭的一员,五华精神体现的自然是客家精神,五华文化展现的自然是客家文化。我想。


作者:钟利文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