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安门城楼精美石雕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长66米、宽37米。这里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天安门最初的名字是“承天门”,寓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天安门也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城楼,它是以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被称为“八檐九脊”之称。城楼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黄色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下层是13米高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
天安门的城楼也是国家首都最最重要的一场合,几乎国家大型户外活动都会在这举行,因此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都希望来一睹国家风采。
二、金水桥上的汉白玉栏杆精美石雕
金水桥分为内金水桥及和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有五座并列单孔拱劵式汉白玉石桥;外金水桥位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劵式汉白玉石桥。

这些金水桥上的石栏杆都是用汉白玉的是材质,如果你再细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七座桥上的玉石栏杆的石雕都不尽相同。中间的桥是蟠龙雕花柱,桥面最宽,当皇权统治中国时期,此桥称为“御路桥”,只限天子行走。“御路桥”两旁的叫“王公桥”,只许宗室亲王行走。“王公桥”左右的叫“品级桥”,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至于在太庙和中山公园门前的称为“众生桥”,则准许四品以下的官员行走。从桥的使用对象、建制和装饰,可看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

每座桥的建筑装饰也不一样。御路桥的白石栏杆柱头上雕刻的是蟠龙望柱,柱下雕刻浮雕云龙板,其余四座的白石栏杆上皆雕成荷花栏柱。虽说这些桥上石雕栏杆位于室外,但是雕刻工艺也是极其注重,才会把动植物雕刻得活灵活现。桥栏雕琢精美,形似条条玉带,与古朴的华表和雄伟的石狮构成天安门前巍峨壮丽的景色。
三、华表石雕龙柱的精美石雕
华表是一座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天安门前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盘”。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整座石雕龙柱主要以镂空雕饰和浮雕雕饰的流云纹,感叹明清时期雕刻师傅雕工太了得,把行云、腾龙雕刻得精妙绝伦,对于当时的技术堪称登峰造极之杰作。
四、天安门的石雕石狮子
天安门前金水桥南北各安置一对身躯庞大的石狮。这四个白玉石大狮子,雕刻精致。这两对石狮雕刻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高2.5米,加上底座总高近3米,头顶13个疙瘩,按当时规制,是最高等级的石狮。

这两对石狮雕刻比例非常协调,把石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石狮子瞪着大眼睛,微微侧歪头,半咧着嘴,鬣毛工整地缠卷成涡旋状,前腿上有一个不大的“圆钱”纹,身披缨络盘结锦带,胸绶带上有环铃和缨络穗坠,总体看起来生动活泼,神采奕奕。
石狮子用的材质是一种灰白中夹带着均匀浅灰绿色斑的石头,主要是有抗自然风化能力强。石狮是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造型、尺寸和刻工都一样,体现了明朝的雕刻工艺,是北方石狮的代表。
了解以上天安门广场上的各种石雕景观,旅游时在细细欣赏,也不枉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