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绍纳石雕家利奥和他的作品“古老的恋人”

2019-05-04 阅读:200
 

欢迎关注每周一,波布非洲精选的《撒哈拉之南---女记者的非洲视界》一书,本周开启第三部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们”的内容分享,让我们跟随记者刘畅开启一段生动的非洲之旅,心动非洲,撒哈拉之南。

第三部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们”

在哈拉雷的闲暇时光,我最爱去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石雕园。绍纳石雕闻名于世,几乎所有的市场、景区,甚至于路边,都会有卖石雕的地方。这其中,我最爱的当属chapungu石雕艺术公社,这里不仅是石雕的展区和卖场,更是几十位石雕家工作的场所。听石雕家们讲讲他们与石头的故事,看着他们在石头上叮叮当当地凿刻,会觉得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他们总能把我带到另一个时空,那里没有忧愁与烦恼,只有五彩斑斓的石头和绍纳古老的雕刻艺术。

倾听石头的声音

我在石雕艺术公社的后院发现了一片纯粹的黑白石雕作品,主题大都是描绘人间的情感:两个青年男女相互依偎拥抱着,头昂向同一个方向,带着无所畏惧的神情,在向全世界宣告他们的相爱;一位妈妈肩上骑着个孩子,一手牵一个孩子,另一手还提着盛饭的篮子,彰显着非洲妇女的母爱与勤劳;一个年轻人孤独地抱膝而坐,歪着头闭着眼,像在思索着什么难题……每一件作品都雕刻得神态逼真,细腻又温馨,我不由地驻足良久,看入了迷。

利奥作品“母亲与孩子”

正沉醉间,一位高高的年轻人走到我面前,自我介绍说他叫利奥,是这些作品的主人。我仔细端详他,只见利奥长相温厚,眉宇中有些书卷气,一看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不卑不亢,低沉的声音中带着磁性。我向他请教那些作品的含义,他耐心地陪我一一观看、讲解。利奥说,他喜欢雕刻人物,试图通过不同人物的关系展现非洲人的家庭生活、劳动状态,表现非洲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他指着几件作品说:“这是两个捡柴火的非洲妇女,在非洲农村,很多妇女要走上几公里的路去捡柴,她们将柴火搬回家以后,就会在一起生火做饭;这个弯着腰的妇女是在把玉米捣碎了做本地食物sadza;这个作品讲的是晚饭后,人们围在一起敲鼓、打马林巴琴。这些素材都是来自于生活。”

石雕家利奥和他的作品“古老的恋人”

我看着他周围堆成小山一样的石碓,问他:“你是怎么创作的?需要先画图纸吗?”他笑了:“我不是创作,也不需要图纸,我只是在按照石头指导的方式去粗存精。”

见我一脸不解的样子,他进一步解释道:“每次雕刻前,我会花很长时间观察一块石头,和它说话,询问它想让我怎么做。我只要听从石头的声音,把石头上多余的地方去掉,一件石雕就做好了。”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竟然可以与石头对话,虽然我知道这是利奥打的一个比喻,但还是禁不住暗暗叫好。绍纳石雕之所以世界闻名,也许正是因为石雕家们将石头放在超乎寻常的高度,雕刻时尊重石头的本性吧。

我环顾四周,又问利奥:“为何在那么多种石头中,你只爱黑色的?”

他轻轻抚摸着自己的作品:“这种黑色的石头叫春石,质地细腻,较软,容易雕刻。你看我雕刻出的作品是黑色的,但其实,这是春石内部的颜色,它的表面是灰白色的,要打磨掉外面的一层,里面的黑色才会暴露出来。我往往会运用不同的打磨手法,让石雕呈现出黑、白、灰三种颜色,灰色和白色的部分可以做头发和衣服,而黑色则为肤色,这样雕刻出来的人像比较自然。”

我深以为然,春石,最普通的黑白石头,不张扬,不炫目,但到了利奥手里,一经雕琢,就有了质朴的生命之美。

每次去石雕园,我都爱和利奥聊天,听他用富有磁性的嗓音讲他和石头的故事。我渐渐得知,利奥出生于雕刻世家,父亲约瑟夫是津巴布韦第一代知名的石雕家,母亲在石雕艺术上也造诣匪浅。

虽然绍纳石雕已经存在上千年,但它形成规模并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却是这半个世纪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绍纳石雕在罗德西亚殖民时期迅速发展,来自英国的艺术家弗兰克·麦克伊文和南非的农场主汤姆·布鲁姆菲尔德无意中发现了绍纳石雕的魅力,深深为之倾倒。于是,他们建立了石雕艺术公社,为当地人提供石料,引导并鼓励艺术家进行创作,同时,他们在西方不遗余力地对绍纳石雕进行宣传,在巴黎、伦敦等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绍纳石雕展。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非洲艺术在他们的宣传下走向西方,获得了大量的赞誉。在他们的影响下,诞生了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代绍纳石雕家。

一代石雕家作品“情人”

利奥的父亲约瑟夫就是第一代绍纳石雕家中的佼佼者,但可惜英年早逝。利奥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雕刻技艺,十七岁时开始专门从事石雕工艺。利奥酷爱钻研,不断吸取第一代雕刻家的精华,并融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写实风格,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他的作品曾在西班牙、荷兰、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览,他也曾多次前往欧美国家教授雕刻技艺。如今,他的作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亚洲等地。

利奥把我带到chapungu石雕艺术公社的一角,那里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大型石雕,有些石雕已经残缺,上面布满灰尘,不时有猴群在石雕上嬉戏玩耍。利奥告诉我,这些都是第一代石雕家的作品。艺术公社的展览室于两年前破产关闭,为了还债,所有展品被迫拍卖出售。大部分的第一代石雕都已经被人买走,剩下的这些因为有残缺,一时没有找到买家。

我仔细观看那些第一代石雕家的作品,和第二代石雕家的作品相比,这些作品更奔放粗犷,人与动物的造型较为抽象,方不似方,圆不尽圆,似是随手凿来,却又浑然天成;打磨虽不精细,但那股来自生命最初的原始力量很容易就会打动人心。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人头的雕像,他们不规则形状的头颅紧紧靠在一起,两人的两只手各抚摸着对方的脸颊,鼻孔微张,双目紧闭。隔了半个世纪,我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之间无比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创作即快乐

尼古拉斯也是chapungu石雕艺术公社一位常驻的第二代雕塑家。我初次见他时,他穿着一身宽松的工作服,头戴一顶开了边的旧皮帽,叉着腿坐在一个树桩前,专心致志地打磨他的新作品。

尼古拉斯有些腼腆,不知道主动招揽顾客,只顾着低头干活。我主动和他打了招呼,指着一块半圆的石板上雕着六个人头的雕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这才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呀,这是一个家庭聚会,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一边吃着东西,一边聊天,享受着惬意的时光。”

见我听得津津有味,他又主动介绍起其他的作品:“我的作品都有故事,你看这母女俩,妈妈说她要去度假,女儿祈求不要把她丢下,要走必须一起走。你再看这个女孩和小羊一起跳舞的雕塑,这是说动物是人们的朋友,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尼古拉斯雕刻的人物姿态诙谐,表情愉悦,给我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他,他像是遇到了知音,兴奋地说:“你说得对!我这人嘴笨,雕刻是我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每当我看到人们开心地交谈、生活,我也会很开心,但我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只能把这种开心融入我的石雕中,希望人们看到我的石雕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这种愉悦。”

尼古拉斯在打磨他的作品

我坐下来和尼古拉斯攀谈,问他为什么喜欢石雕。他一边雕刻,一边和我聊天:“我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一位艺术家在雕刻石头,一下子就迷上了,我心说,他能雕刻得那么好,为什么我就不行?后来,我拜了这位石雕家为师,向他学习雕刻。直到有一天,老师对我说,我雕刻得比他还好,我就出来闯荡了。”

说起如何雕刻,尼古拉斯的话更是滔滔不绝:“有些石雕家有开采证,他们会去300公里以外的矿山直接开采石头。而我没钱办这个开采证,只能从开采者那里购买。我根据我的想法挑选我想要的石头,将底部切割平整,然后就开始工作。一开始,我会花很长时间琢磨这个石头,研究它的特点,渐渐地,头脑中的想法清晰起来,我就用带齿的锤子把它一点点凿成我想要的样子。当形状接近了以后,我用锉刀一点点修整,再用砂纸打磨上千遍,直到非常光滑。最后,我把石雕在火上炙烤,趁热涂一层保护蜡,这样石雕的颜色就不会再掉了。”

尼古拉斯告诉我,他特别喜欢在日落之前雕刻,因为这时往往是灵感最旺盛的时候。但有时,他也会找不到方向。每到这时,他会把手头的石头放下,先雕刻其他的石头,或者干脆到处转转。两三天之后,当灵感再次来临,他再重新开始工作。

他虽然痴迷于做石雕,但也感慨近些年石雕行情特别差,有时候一个月卖不出一件作品,急需用钱的时候,本应100美元的作品,遇到只肯出30美元的顾客,他也愿意卖。我不禁为他感到可惜,他摇摇头:“是有些可惜,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孩子要吃饭,要上学,什么都需要钱啊!生活本来就是艰辛的,我必须要扛起这个家。虽然贱卖了作品,但我至少不用去依靠别人啊!”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