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惠安石雕的未来在何方?

2009-11-24 阅读:2593
惠安石雕,中华一绝。名扬天下的惠安石雕(雕刻)现在却面临着强弩之末的尴尬处境,甚至都有失传的危险兆头。在九十年代初期进入石雕厂的人数以万计,年龄都在十二三岁的童工,学习以销往台湾,东南亚地区的青石雕刻(寺庙用龙柱,石狮,浮雕壁堵等),销往日本白色花岗岩(G633)的圆雕(地藏佛像等)。当时一个好的师傅都有带好几个徒弟,甚至十来个。惠安石雕的基地崇武镇以五峰和溪底这两个村落为石雕工艺厂主要聚居地,那时以崇武最东大乍港乾,崇武以西山霞镇,东下坑村等(时称过西人),每天早上路上一批批骑单车上班的人成为当时路上的一道风景线。。。 九十年代中期日本墓碑加工厂在崇武的大量投资,遍地开花,以造型手雕的工艺吸走了大量的雕刻水平处于中下游的工人 ,以我的圈子为比例,大约有百份之六十五。崇武本地学雕刻的人在九十年代的末期急剧下降,当时学徒以土寨,东岭,张板,东园等地的十来岁小孩为主要生源。而崇武本地的年轻一代做石雕都进入墓碑厂,男孩做手雕,女孩做手磨。雕刻的学徒时间为三年,墓碑厂的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巨大的差异让学雕刻的新生力量大大的流失 。进入新世纪,虽然崇武本地雕刻工人的减少,但崇武以西等地当时的学徒都以成为师傅,师傅又从村里带出学徒,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终于出现,不过也促进雕刻工艺质量的大大提升,青石浮雕以鼎立的前身崇利达厂的造型工艺为主要路线,工人过多的流动性给一些小厂的质量带来了大大的提高,打破了当时以海峡,腾飞等大厂那种工艺不外传的封闭式管理。圆雕质量方面也有重大的突破 ,从只用白色花岗岩到采用有色石头的相互组合粘贴,从粗细镑花的表面加工到磨光,从只做地藏佛像到卡通人物,动物等等生动有趣的,抽象的,各式各样,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崇武师傅做不到的 。2000-2006年的这段时间,崇武的雕刻质量已经进入了一个顶峰。 石头给崇武带来的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崇武百份之九十的家庭收入都跟石头有着不可割切的直接关系。崇武的石雕发展也给周边的一些乡镇有从事石雕工作的人带来不菲的收入,然而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家庭环境的改善让辛苦于石雕行业的人不想再让下一辈重蹈覆辙,石雕工作的脏,累,石头灰尘让现在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以崇武为例,现在连学习墓碑手雕手磨的人都以每年百份五十的比例在急剧下降。墓碑加工厂的的头两道工段大切大磨大都以外地人为主力军,造型手磨的本地工人年纪也大都在二十四五岁以上,新的血液注入很少。从事于雕刻项目的工人年龄大都是三十以上,从九十年代初进入石雕厂的那批崇武本镇的人,除去小部分能创业开厂的,还有一部分该行做了其行业,大部分进入了墓碑加工厂,剩下的现在的还在本地做青石雕刻的师傅不足两三百人,圆雕方面我没去了解,但总之人也很少。惠安石雕师傅的名称在外,中国南方以广东,云南,北方以上海,浙江,山东等地,都以惠安石雕师傅最为吃香。省外石雕厂虽然加工价格不高,但加工的质量却很低,同样的工艺加工在省外往往一天的工资就能比在崇武的两天高。这大大的吸走了很大一部分的惠安师傅(很大的一部分以崇武周边地区那些当时来崇武学雕刻的人为主)。以上这些对于崇武的石材企业的生产加工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值得警醒!企业经营者烦没有订单,工厂管理者烦没有工人,这些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状。 南安水头的大板已经从2公分的厚度改为1.6-1,8公分,大大的提升了原材料的出才率,而我们崇武至今现在还停留在九十年代的设备,圆锯片的厚度还是1.5公分以上。以生产花岗岩日本墓碑为主的高耗能的方法至今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机器加工看南安,手工加工看崇武,而然现在手加工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是没有多少新的血液注入这根高速运行的血管里,老的人终要离开退休,年轻的却没有跟上。惠安石雕的未来在何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