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寺庙、石窟中保留了大量佛像雕塑,形象各异,千姿百态。
北魏的佛像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著名的云冈大佛、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佛,雕刻刀法娴熟洗练,衣纹随肢体起伏变化,宛若行云流水,律动感强,并富有装饰性。薄纹透体,具有“曹衣出水”的特点。
![]()
![]()
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
两宋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
![]()
到了明清时期,佛像造像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颇强。
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现在宗教雕塑上也各有特点。中国佛像雕塑或站或坐或卧,西方神像几乎为站姿。不妨对比着看一下:
中西方宗教雕塑的另一个不同在于性别的体现上。西方宗教雕塑中男女之分通常一望便知,但在中国的佛教雕塑作品中却常常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难以分辨男女,更有趣的是,观音出家前本为印度小王子,在中化竟变做了女儿身。
中西方宗教雕塑亦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受希腊雕像风格影响,既想表现裸体,又想展现生动的衣服褶皱,所以很多人物都塑成半裸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