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浅谈石雕技艺及感悟

2009-01-20 阅读:2405

雕刻表现的手法不外乎是技术的精湛与艺术的美感。是一个涵盖面比较的问题,概括起来,应当从两个方面为考虑,那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动而逼真,和艺术家在其作品里显现生活感和精神境界。
技术,对于石雕来说共有以下几点常用技法,一是依型布局法,此法属“依料取题法”的创作性雕刻,就是依石料自然形状进行造型和布局,也就是“因材施艺”中的“取势造型”和“随形变化”雕刻技法的实施。这种方法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减少浪费,尤其是对使用好材料更有意义。二是能促使作者开动脑筋,锻炼想象力,根据石形与现实生活形象的联系往往会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可能使作品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颖的形态美。这种形态的确定须从题材内容出发,根据主题立意需要,巧妙地利用石料形状进行布局造型,取石之为“势”造想象之“型随石之状作构图之变化。
尤其有些生格外“格”而“丑”的石料,往往蕴藏着最美的造型因素,可能更会引起思维联想,容易诱发创作灵感,出现丰富美妙的遐想,平时生活的“一瞬间”会“跳出来”同石形状态联系起来。要自如地做到这一点,当然要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过硬的技巧基础。
依形布局的方法灵活多样,根据石形或色彩形状皆有造型因素,皆可取势。还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1、经过观察思考后,已胸有成竹的,可以直接动手造坯。2、在石料上刻划形象线条后再敲坯。3、根据石形的构思设想行画高计草图。4、事先捏个泥坯设计稿,则更有把握。
二、因色取巧法有两种类型:1、是类似型;2、是对比型。
类似型:这是主要的一种类型;此法是有着色色彩丰富、质地优良石料上做文章,尽量利用石料的本包雕刻的景物同现实生活是的色彩相类似,模拟景物的真实颜色,比如倪东方大师雕的杨梅,形象而逼真,利用的十分成功。
对比型:即石料本身色彩不丰富,除大面积的基本色外,只有少量的一种不同颜色。比如杨楚照的〈亲切交谈〉以毛泽东主席会见外宾部场面为画面,主席和外宾坐在沙发亲切微笑地交谈着,作者避开了传统的镂雕技法,运用以色彩的对比型,将棕黑色部分刻成外宾的头部,主席笔得灿烂,外宾谦恭有礼,整个画面浸入亲切的氛围,使作品更聚内涵。
艺术,不仅是雕刻家作品的本身的质量而言,而是雕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理念。它是一个艺术家在作品中精神与艺术追求的结果,也是艺术家涵养与心态的流露,当一个雕刻家没有用人生甚至生命体验了生活,而只是表面的接触了生活就认为是深入了真实,完成了艺术创作的时候,那么作品本身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庸俗的,甚至是病态畸形。生活的体验与雕刻创作的态度,对雕刻家而言,应当是他们经过数年累月呕心沥血与心灵感悟的结晶。是艺术家身心感受的生活本质与天地淋灌的艺术灵性。这是返璞归真以后的艺术真实,同时也是经过艺术提炼后达到天衣无缝的艺术境界,是雕刻家的个性与灵魂而传达的生活神韵,是对生活的体验与创造。对于生活和艺术,当代石雕大师林如奎为了亲身体验农民种高粱丰收的感觉,却不辞辛苦地亲自动手种高粱,看着它的成长、开花最后丰收。把这种丰收的美感韵味溶入作品中,之所以这样,才有了〈高粱〉作品入选中国邮票这一幕。
艺术家的艺术是离不开所表现作品的境界,中国绘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是根基于中国的民族哲学“易经”,西方绘画的境界特征是源于希腊的石雕与建筑,我们这时指的境界,是艺术家心灵的境界,他是艺术家心灵对生活对作画与自然的深化,是人在超几脱俗的意境中体味到人生万物的深境,他是雕刻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情绪。
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完全一致或互融合而形成的那种艺术境界。
中国雕刻大师周伯琦在绝刀之前的一件作品〈生命•光阴〉恰恰就表现了作者对人生,艺术的一种态度,他把自大生生不息的精神永远留传于世上,雕刻家离不开艺术,而更需要艺术,因为没有艺术的滋润,所作的作品仅仅只是一副没有思想的躯壳,只有两种有机的结合作品才更具有灵魂。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石雕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文章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